Feelings about application till now

I feel like a salesperson every day for which I hate myself.

The opinions in this post are highly personal and kind of extreme. Take it dialectically.

申请季开始快一个月了。这一个月,准备resume,准备academic homepage,准备套磁,选校定位,刷GRE.

无穷无尽的non-technical work令我抓狂,感觉自己完全没有长进。无时不刻不在怀念以前在代码中挣扎的日子,至少那个时候解决一个bug就会有提高,做完一个project,上完一堂课就有收获。

然而这开始的一个月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像一个cs的学生,而是变成了一个salesman。申请说得好听点叫sale自己,说得难听点呢,就是boast。简历上的项目,research,其实都很naive,换个人做也一样做得来甚至会比自己做得更好。简历上的经历,如果别人有自己的资源和财力,也可以轻松得到。而且我总是从心里觉得,本科生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基础,在我看来做一个nerdy person并没有错,相反,我最欣赏的就是nerdy person。如果不是天才级别的人,一个拥有五花八门经历的人总是让我有不专注,功力心重,投机的印象。

但是申请,就是要求你show off yourself. 就我自己而言,我觉得是bullshit about myself. 因为我觉得真正值得show off的东西至少是顶会级别的成果或者极其极其selective的比赛(比如ACM比赛)。而不是天才选手的本科生,谁有又可以show off的东西呢?所以这就注定了申请对大部分人的本质就是boast and bullshit。 对了,还有推荐信制度,其实很像封建社会的”荐举制度”。嗯没错,就是这种被我们祖先几百年之前就废除的制度,北美还在用。所以申请的本质还有一点就是unfair。资源多,经历多,关系多,极少数实力极强(本科ccf-a一作)的人去名校,而聪明,踏实,勤勤恳恳在本校努力,英语不占优势的孩子没学上。

在中国的考试制度下,你会发现努力和收获其实是近似线性的。但是在美国的申请制度下,你会发现努力和收获相关性很小。此处的努力 == 对硬实力的努力 == 基础知识极其牢固,课本都看过一遍,每个公式都知道怎么推,极其强悍的代码能力(e.g. 可以手写平衡树)

对,你会发现,你引以为傲的硬实力对于申请没有用。申请不考你算法会不会,计网prototype门不门清,不考你能不能手码红黑树,也不考你是不是真的在项目中解决了很多问题。

申请看什么,GPA, Tofel, GRE. 然后看你经历够不够丰富,看你有没有海外教授的背书。(我也不承认GPA是硬实力的一部分(我校计系是个例外因为给分严格))

这个制度就是在倡导大家学习只为GPA,到处瞎折腾刷经历。他鼓励人们take the credit, 不鼓励人们actually do the work. 他歌颂投机,蹂躏扎实努力的人。

Anyway, I am on the one-way street now, with no way to withdraw. Hope I won’t be the person that I look down in the future.